当前位置:首页>>项目案例>>公共艺术
古建彩绘系列---飞檐彩绘

飞檐是中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多指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

常用在亭、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所以也常被称为飞檐翘角。

飞檐为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檐部上的这种处理

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

建筑群中层层叠叠的飞檐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古建筑特有的韵味。

彩绘常用于中国传统建筑上绘制的装饰画。主要绘于梁和枋、柱头、窗棂、门扇

雀替、斗拱、墙壁、天花、瓜筒、等建筑木构件上。主要以梁枋部位为主。

建筑的彩绘的运用和发明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时代。隋唐期间开始大范围运用,

到了清朝进入了鼎盛时期,清朝的建筑物大部分都覆盖了精美复杂的彩绘。

飞檐 fēi yán

分开解释

飞:飞鸟类或虫类等用翅膀在空中往来活动:飞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

檐:檐 yán 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房檐儿。廊檐。檐头。檐牙。覆盖物的边沿或伸出的。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

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而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

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古典飞檐

或威严,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

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

设计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作为一种民间艺术,

古建彩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经过秦、汉、魏、清等朝代,由简单到复杂。

飞檐是传统建筑中屋顶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建筑中尤以屋顶造型为突出,

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

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顶形成曲线,不仅坡面是曲线

正脊和檐端也可以是曲线,在屋檐转折的角上,还可以做出翘起的飞檐。

梁架组合形式所形成的体量巨大的屋顶,与坡顶、

正脊和翘起飞檐的柔美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突出的形式特色。

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在木结构建筑上施红色涂料的记载;

秦汉时期在宫殿的柱子上涂丹色,在斗拱、梁架、天花等处施以彩绘

其装饰图案多用龙、云纹,并且逐渐采用了锦纹;

南北朝时期,由于受佛教艺术的影响,又产生了新的建筑装饰图案;

宋代彩画多用叠晕画法,使颜色由浅到深或由深到浅,变化柔和没有生硬感,表现出淡雅的风格。

明 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谛观之,飞檐列栋,丹垩粉黛,莫不具焉。”

其他解释

飞檐,指在房檐上行走如飞,也有说法为飞越屋檐。

攒尖顶:是圆形和正多边形建筑的屋顶造型。除圆形攒尖顶无脊外,

屋脊自屋面和各角中心屋顶汇聚,脊间坡面略呈弧形。

江南各式屋顶的屋檐与屋角的起翘大于北方,然以攒尖顶为悬殊,

有飞檐之称。 这种形状既易雨水的排泄,又有轻盈欲飞的美感。



元代又出现了旋子彩画,到了明、清时期,彩画发展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取材和制作方面又有了新的变化与发展,新的品种不断涌现;表现手段不断丰富;



飞檐,是中国古代建筑在檐部上的一种特殊处理和创造,

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的屋顶转角处。



飞檐是其屋檐上翘,是中国建筑上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

我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 ---- 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



清代的官式彩画是按照当时的等级制度组织工匠制作的一种定型彩画,

它的服务对象是皇家用的建筑、王公大臣府第、衙门等。



地方彩画是工匠在不违背当时等级制度的前提下施绘于地方衙署、

庙宇和居民建筑上的一类活泼、自然、不拘泥程式的彩画


飞檐设计构图巧妙,造型优美的屋顶给人们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飞翘的屋檐上往往雕刻避邪祈福灵兽,似麒麟,像飞鹤,有人喜欢灵兽

有人喜欢祥云,或是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代表着临水而居的亲水文化。



屋檐上翘,若飞举之势。常用于亭、台、楼、阁、庙宇、宫殿等建筑上。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香亭三间五座,三面飞檐,上铺各色琉璃竹瓦,龙沟凤滴。”



秦牧 《社稷坛抒情》:“这坛后的宫殿是华丽的,飞檐、斗拱、琉璃瓦、白石阶……真是金碧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