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项目案例>>城市更新
古城焕活新生|城市中的新旧融合(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6e7bfe93c23761176953f0cd0e8ef2d6.png

古城,一般是指拥有大规模古代建筑的城市聚落。它们中大多有特别的历史文脉和文化记忆,让人们可以追怀曾经的过往,感受时光的变迁。


但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古城如何延续历史记忆,并与现代环境相融,更好地承载居民的生活、生产功能,成为城市更新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一起来看看本次为大家带来的城市古城区改造案例吧,收获一番不一样的灵感~






重庆·万州吉祥街





4f50b834f9332646d4af47a6c5ee2d60.png

△ ‍阶梯式休闲生活空间


这是一个在万州老城区由政府主导的项目,万州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地城市,在城市的老城区里存在很多拉的很窄、很高的地形,以及生活界面破败杂乱的老街巷。


d5ae8a71c86dad728aeabe7447ade383.png

△ ‍景观鸟瞰 


设计师希望尊重现有巷道肌理与风貌,实现传统与新兴业态的融合共生,通过“点式”街巷的改造,促进城市的有机微更新,产生网络化触发效应,同时促使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主动改造。


5ec3dbfc49f0a88422359d9e5ce87c75.png

△ 以点式街巷更新,激活面式城市更新 


改造设计用时尚的元素在老旧的街区上搭建起与年轻人互动的桥梁,同时保留场地的时间属性,让新与旧、时尚与复古在这里碰撞、交织,让每一位外来者与原始居民都能找到更好的归属,形成一种更好的生活状态。


fd1629f6d01e60a3e43887a3a92e84f3.png

△ ‍联系着上下半城的街巷空间 


整合升级社区生活空间


设计基于现状出发,保留了大量旧有基底,对场地原有结构、树木保留,进行重新解读与包装,并围绕现有的黄葛树打造月光剧场、城市书屋和览书一隅等空间,将原本杂乱的、消极的空间进行新的诠释。




d625118711d1940b3fbaeacf6bf05bff.png
caa11529de322bc2aa9bf51a31f86b47.png

△ ‍保留场地原始古树 


设计不仅满足原有居民的生活功能,服务于本地市民生活活动,还增加更多功能的可能,如以吧台和坐凳的形式,呈现室外书吧等小空间及外摆空间,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为人们提供停留、交谈、活动的休闲平台。

b5a1127a2f9c3d71327ca3ea0ec673b7.png


4b18550408d82c2e60dd0f0485be65ec.png

△ ‍剧场文化墙 


通过设计的手法进行升级的同时,整个空间更富有层次,变成一个积极、包容、多元化的空间,延续原有居民生活方式的同时,吸纳更多年轻人进入空间。


f385a5d7170203657799d7e645353bc4.png

△ ‍既有生活方式的延续


面对原有不能动的防滑桩和混泥土浇筑的沼气池,以及很多杂乱的管线,设计师在立面上采用铝板包覆的手法,使其变成类似于穿孔板形式的剧场文化墙。


图片

23a6b7f3ee31c692f10d97058b1b323a.png

△ ‍剧场文化墙 

35bbcf753d5e4d22d2bdc10e3e5a3805.png△ ‍阶梯式休闲空间

咖啡店与外部的阶梯区域被整体打造成览书一隅的休闲生活空间,水磨石打造的大阶梯可解决原有的场地高差,局部点缀着黄色钢板的图形,形成丰富的阶梯式坐凳空间。


更新和复苏活力业态


部分临街建筑进行改造与重建,打造为网红咖啡店,引入更多年轻载体;同时通过推动地摊儿经济等手段,为街区注入鲜活的力量,带动老街氛围,从而吸引年轻群体进入空间,激发社区活力,活络老街。


b4a8bb1d59050304495b73292c5225a7.png

△ ‍适当商业的引入 

多维度文化记忆的叠加


除延续生活于此的居民自身的生活文化,设计把场地本身承载记忆的东西完整保留。在场地置入城市记忆,通过景观的手法,将万州港过去的记忆文化载体,演变成景观墙体、景观装置等元素,让居民和游客走到这个空间的时候都可以跟场地产生共鸣,成为连接生活和文化的记忆纽带。


ba3c2c8bbc51b022ad5db9a1e9a9ad44.png

△ ‍镂空景观墙 

cf815cd982ec42f6827dff7d3e61150c.png
bed0eca55792f250dd42d335d500b716.png


入口空间中,设计师用虚影的格网设计了拱门作为进入老街的起点。这个梭影之门由30万根钢丝组成,选用纯洁、超脱凡尘的白色,以包容的姿态、轻盈的形式凝集居民与游客,也在夜晚点亮了万巷的深处。

在空间狭长局促的引入段,设计对原有杂乱的停车空间做了位移和调整。在甬道空间,通过全新的半包裹和侧立面植入文化的手法,形成一个全新的U形半包裹空间。围墙四周,青灰与橘黄、米白的色彩碰撞,让整个巷子极具现代感。


00adca029f19b05d5c9aeb830ad7c586.png

△ U形半包裹空间 


这里原本是个很消极的甬道,没有灯光,在夜里十分昏暗。设计师结合文化景墙做出整体透光的设计,使整个空间变成一个温暖的甬道空间,让人们能够安心的回到自己的小区。

bed0eca55792f250dd42d335d500b716.png
5540776d5982ffab123a93257192887c.png
79f2797935ea90c30fad03512b9b04c2.png△ ‍夜间的透光文化景墙

月影墙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万州本地人们小时候对江面月影的记忆。把月亮倒影作为一个连接纽带,让本地居民在这里唤起过去的记忆,同时够得到更多的东西。设计师在景墙上做了上玄月下玄月等阴晴圆缺的变化,让其起到科普的功能,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并打卡。月亮也唤起人们的乡愁,引发对街巷的过去产生回忆与遐想。

e96f718ce0cd54312b50cfe40d5c4f8c.png
d3f631186dd1f2cbcd5df9851e72ca67.png



37cf9de38b284995cf512791473d9a4d.png△ ‍月亮墙 

在街巷的生活记忆中,青石、台阶等空间属性是我们无法设计的历史痕迹。因此,设计师保留街巷肌理与人行尺度,通过发光玻璃砖作为入口的引导,凸显既有的历史元素。


1123d301c3179b19ee98486c8e18083a.png

725723efe6fab4de9a534e8ff849cb20.png△ ‍巷道结合灯光引导
保留静谧的氛围

对建筑的背街立面,设计师保留大部分原有墙体,并延用本土化的砖石。这些材料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与地方的联系及生活的真实性。设计师同时引入现代玻璃与钢材料,形成传统语言与现代工艺的对比,更具时代冲击感,体现文脉的延续性。空调外挂机位设计外包穿孔板,形成有韵律的立面。



edccc807745db9888ec47af09343593e.png
6082ccff6cf9f1e8a09354084148d16c.png

△ 对部分临街居民建筑底商进行饰面代建更新  

6d0936bfa848197704b9bcc9790f4b45.png

△ ‍夜晚的休闲阶梯 







深圳·南头古城





be1e2935d30ce6fcf241e63249d9f291.png

△ 南头古城改造前总体鸟瞰  

设计单位为古城量身定制了六项城市再生计划:游园复兴计划、边界重塑计划、古建保育计划、主街领航计划、文创工厂计划、内城动态更新计划等。


6acdf407150310b915a9f8502f30bbb8.png 

秉承南头古城保护与重生的城市设计思路,结合双年展展场空间遴选,设计单位尝试重建南头十分匮乏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以点状分布的建筑空间和室外场地串联为主线,整个更新改造的空间叙事继而由“起、承、转、合、聚、敞、隐”7个环环相扣的主题计划串接而成,类似文学和戏剧结构的起承转合,高潮起伏。


南门公园

穿越古今,再造瓮城新体验


d590fcb36a1d7ef4bbcfef17e23adb91.png

△ 南门公园轴测图

3b7e6c134ad81847ec19cf13e46b010f.png


235f341d8736148a4cbac07743bf6150.png

 △ 南门公园实景图
 

【承】

“书院广场“

一方舞台,动静皆宜小庭院


9a3ba3ea2de852aad7c3263230ae2dae.png

△书院广场街景图 

【转】

“十字街广场”

节点营造,公共活动大演变


c64b6ba605e577fbece3893a5c6a877b.png

△改造前的十字街片区街景


2d0a5ebf88035e4d5c4d7da18aa89fc3.png
4ca04357a1a6da0fab5c792774c030ff.png△改造后的十字街片区


【合】

“报德广场”

重塑古城中心·左右嵌入,屋顶剧场小日常


8af5d755742fda05666404e96eca4e39.png

△报德广场改造前


c944e4f912d701175e5c4fe0547e1b4d.png

ac5802da3ae759ec10b63063ae5b97e0.png报德广场改造后 


【聚】

创意工厂与集市广场

迷宫厂房,不断生长的展览


4ab77a356f6a42d46b795162de1f85aa.png

△改造前的厂房区鸟瞰


8190cf529fd6ab35c44ad29f8f2e135b.png

e9a7315225b2aaca00a64451051a21b8.png△改造后的厂房区


【敞】

“大家乐舞台”/开放式小剧场

民间舞台,正式与非正式展演


fd6ea306b35590256773435fab1f0a46.png

△改造前的A6大家乐舞台


6e91f0ff21eeb035079be5551fdba302.png

800edef485b210670da2f901018460f4.png△改造后的A6大家乐舞台 


【隐】

“城中绿洲”

大隐于市,跟着植物来游园

 e8fbaa856f2c8c89009573f0591dd6dc.png

△城中绿洲鸟瞰

 新基建升级:


公共空间改造:在城内增加不超过现有建筑15%的连廊、电梯、楼梯、配套管理用房等非经营性空间; 

增设社区配套:打造停车楼、公共展览空间、菜市场、游客服务中心等社区级公共配套设施及小型商业服务设施;





ee1eb42e8fe5ad0787001819d2a7657e.png

e3e48a6ae44f7d421663ef22ef0be53c.png

△ 游客中心改造前后


造景观:景观优化提升,改善街区环境品质

南北主街以老麻石铺贴、小料石收边,还原明清时期的街道铺装,并利用高差嵌入文物构件进行展示。

 60048fa3ad947c9673fab62647bb0032.png

△ 重整道路,还原明清时期的街道铺装 


同步对沿线的街区景观和关键场景进行更新,如入口牌坊、临街围墙、城门广场、街道绿地等,并增设休闲设施。

99cbdb737a07f0b06cf63dad8d054949.png
ce6f4157b1b30223467a1b719e2155ca.png

△ 叠园改造后实景图



5de365bf40bfc08f26c3c26bbda146ec.png
9a2cbd16fe0a3f4658e8ea500b697de9.png

△ 砥园小景

此外,通过优化夜间灯光,营造温馨的归家路径,由此呈现安全、浪漫、可夜游的“不夜南头”氛围。


e7864daa6765ea18fda2fe598876582b.png

 不夜南头

业态更新:特色业态创新在地文化

330多米长的南北街示范段,甄选30+优质品牌,引入了传统特色餐饮、新式休闲配套、文创精品零售、人文生活居所四大特色业态,打造南头古城的活力多元生活方式。


传统特色餐饮


10e6ab273c335a958a0bf3ecc6f3b9af.png

△ 襟江老饼家

78c39c5e7ca7fd59321db80b819044f7.png

△ 木墨

19da188d24a95b780310ae237cd63a4c.png

△ 彬妈糖水

251dbca4da35d57f322e530f4dcb583a.png

△ 襟江酒楼店面外观

7dd5bfca7303b4511f01e6198857ab46.png

△ 好好味面家

abb8096b60829733a539f0432d1de67c.png

△ She&Flora森林餐厅


文创精品零售:展示老物件的壹日物仓ONE DAY、感受生活中汉字之美的字在、香港设计总会创办的“双城品未”品牌店等。


067ec52c75d8ffad4b035200ff4905fc.png

△ 南头古城新街景-壹日物仓

14cbf9188200e4e288433da338a83685.png

△ 字在

58a2d9d25ba3879877b29e4c3f2c7e37.png

△ 南头古城新街景-物语独白


其中,文化创意产业区为南头古城特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项目的内容之一,划分为“物物集”、“光合社”、“if工厂”三大产业片区,各自拥有不同的定位与对应的软硬性功能支持,为深港青年搭建创新创意平台。


0b28e183b0763a9501492d71d6dbdc62.png
5430f64fb83731dc56025327e73eb310.png
4c587584a0e9a9ddd02f0397d672a9dd.png

△ if 创意工厂

内容生产:文创活动引导生活方式

南头古城自开街以来,先后呈现了万化同源-献礼特区40周年展、出土文物系列展、南头牌匾故事展、香港文创设计IP展、深圳设计周、深港文创设计IP展、源野集市集活动、中秋国庆双节活动、衍生品设计竞赛、南山戏剧节、深圳湾艺穗节、古城里·创意生活节等创意文化类精彩活动,为古城居民与深圳市民带来具有深度体验的文创生活方式。


图片

284eae9ae75b99c434e3827e2d6e99ad.png△ 源野集

4bc33d6c15042c406218fccaf8c2bfcb.png

△ 《垃圾去哪儿啦——环保互动生活艺术展》展览 

e5faefc749c1b4cded6a860d07a1395e.png

△ 深港文创设计IP展

2edb7ee2e3277c46ee6f5b9b02ac7952.png

△ 2020深圳设计周海报及馆内展品图 


借由丰富的业态和文化艺术活动,南头古城吸引了众多青年艺术家、新锐创意人、潮流青年群体等社会中坚力量,极大的丰富了古城的人口结构,为古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动力。







成都·华西坝大学路






华西坝钟楼
6234df8637085892e80e85dfeabb4030.png


f6f5f92641047ada87120ac9339e838a.png

华西坝大学路位于成都市府南河畔历史文化区,是著名的华西大学校门前的重要道路,街区周边业态功能丰富,曾经见证了中国西部的医学圣殿、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华西大学的发展。大学路原是一条普通的单向双车道,两旁梧桐树病病殃殃,店铺破败,缺乏生机,百年名校的锋芒被隐藏于此。

bc3b5ada4ba1b0f4798830de16dbfa1d.png


华西坝大学路城市微更新项目成功地通过一条“生长的街道”重新焕发老成都记忆中的华西坝街巷活力,保护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状态,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发掘华西大学的悠久历史,尊重融贯周边中西风格的历史建筑群落,将大学路重新打造成一条一直在生长的街道博物馆。



83526e707d4f831d783a42d7f3eaee89.png

历史文化资源分析


3afbef877a566de2a36c365c170e5f79.png

时光之河改前后对比


穿过古树花园是历史街区,由古老的梧桐树和商业建筑改造围合形成一个安全的步行空间,车行、慢行与人行系统互不干扰。诸多历史记忆和细节都藏于道路之间,绿化、座椅、斑马线等。为了烘托华西大学的校门,华西坝的历史照片与铺装在这里进行了结合,在满足车行的同时也形成整个街道的视觉中心。


2321bc5696afd1363001f924dd6f1fa3.png

历史街区改造前后对比分析

ca97262d99bd69737c595defe1cb4002.png
f8e6ebdb2ba1ea879e5ac507a038cea6.png
72807425c2854e0fcdfb2a6c6c66a1f5.png

围墙博物馆是独特的城市停留点,设计师创造了一系列的灰空间和休息空间。在劝学花园,瓦片与绿化渐变过渡,满足绿化率的同时也将华西坝的记忆带回了街巷一隅。


0c958f5fe91e1b65f45650dcc201f7cb.png 改造后的围墙博物馆



场地中的景观和人的活动都是沿着梧桐树展开的。对于因为虫害而枯败的梧桐树,设计团队尽全力保留老梧桐树,除虫救治,让其恢复生命力。同时,为两棵古银杏树设计独特的古树花园,将自然与历史记忆叠加。道路两侧的雨水花园设计与街巷整体设计融为一体,收集雨水、组织径流,考虑植物组合,净化下渗,成为控制街巷暴雨管理的有效手段。


32eafffca75273a2bbe3863b8ae34ec3.png

古树花园改造前后对比分析


b3e41193ceb1f4c0dac8abe59968b8fc.png


景观设计中的材料配色来源于华西大学校园内建筑的灰瓦、红色斗拱柱子、白色收边,与历史建筑形成对话,隐藏在城市之中。座椅收边、自行车道为红色,主要的铺装和场地的大基调为灰色,偶见浅色收边,与梧桐、绿草形成独特的图底关系。


48eaf2603eaec0dee429fce30a482c2f.png
837dc8a65fa35703b97e3bc6f18b5056.png
dcb9b82417c37d43a8be397c6039e6a8.png
5d0142a0ad30e414ddfcaecc5f2c3248.png


焕然一新的华西坝大学路是一次成功的城市微更新实践,已初现百年华西坝的历史与辉煌。景观设计从公共领域(Public realm)的角度解决大学重要道路的交通性与功能性问题,利用边角地,重塑街巷生态。随着街道边见证历史的梧桐树的复生,一个藏在历史深处的老街在现代景观语言下被唤醒、被激活,


4834ef22c96b176495c2a54074ad90f5.png

cbd22815fc1e26d9e9bee2c306dbf532.png

7bae85510125a59eb9eef660a30aab80.png




52f5903b4ed1d888c7d1f73e2ac88779.png

澳澌贝艺术的几点想法

古城的更新,应当首先以整体环境的保护为出发点,而不是针对某一点景观或者建筑的改造。要延续和修补传统古城的格局肌理,而不是扭曲空间形态,进行突兀的重建、设计。


然后,可以从更小的地方入手城市微更新。在保持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对已有城市空间进行小范围、小规模的局部改造,比如局部的街巷、民居、河道等的修复和更新。


另外,要重视培育古城的特色产业。比如,延续传统生产生活网络,保护复兴传统民俗、手工业等文化遗产,培育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开展文化创意、特色餐饮、主题民宿等商业经营活动。保护与活化两者相结合,才能激发古城的内生动力,让历史文脉得以真正存续。


我们将古城看做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有机生命体,寻求同一片历史街区内多样性文化的共生,将新的城市发展观念融入各时期的建筑空间内,期冀以此持续激发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