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项目案例>>城市更新
社区更新案例 | 给我一个「机会」,让你看看不一样的社区
社区空间微更新这把火烧了好多年了,依我们的判断应该还能持续烧,因为这是刚需。


“高效”、“高质量”、“智慧”等词语逐渐出现在当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这些词语非常的抽象,要想设计师融入自己的设计非常困难。为了为多方人员提供过多的价值,以至于不停地更改规划方案

而相关设计师的任务就是解决对应问题

很难找到一个权衡点

所以这种负担,也是相关设计师的负担


image.png


怎么改呢?要更新什么呢?怎么去更新呢?谁来做?为谁做?

众多的问题摆在了相关设计师的面前

为他们形成了层层阻碍

同时社区的规划构建等设计

也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滋生了众多的新需求

不得不进行社区改造

image.png

但是一切困难在众多设计师面前终将会被解决,因为他们是地球这个“大环境”的重要

设计师,所以这次要带给大家的,正是优秀的社区改造案例及考察结果,能够让你参

考前人的经验,迅速解决一些复杂又麻烦的问题!

image.png

社区: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

四个条件

· 相对独立

· 有一定的社会关系

· 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 有相近的文化和价值认同 

通过设计能创造适宜的条件鼓励交往。物质环境与户外公共空间活动之间存在重要的关系。


在微更新开展的几年来,我们作为探索者、参与方、观察员,目睹了许多老旧小区完成了各类微更新项目,归纳下来包括五个方面:


空间使用、交通组织、设施配套、景观设计和艺术营造。


在微更新中,设计师们探索了各种更新手段,呈现出了精彩多样的更新效果,但——

 

手法千万条,
目标第一条!

下面我们将结合近年来的实践案例,陆续分享社区空间微更新在上述五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SPACE USAGE

空间使用




微更新关键词:功能多元

SLOGAN:

因地制宜植入活动空间

合理高效用好存量空间



ARCHITECTURES

公共建筑和设施



老旧小区内的建筑,除住宅以外,主要就是市政和配套服务设施,如居委会、停车棚、配电房、水泵房、地下人防等。微更新通过建筑改造或者并不复杂的装修,实现功能复合利用,满足居民和社区的使用需求。很多项目还通过组织居民共同管理维护,促进社区邻里和谐,激发居民的主人翁责任感。

6600a70a32e8cad7cd870ab638adb7f0.jpg




回溯历史:

建于1979年的上海虹口区曲阳新村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按规划建设的居住区。当时,全国各地均制定了适应本地地域特征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包括布局原则、分级规模、分类功能、建设形式等内容。曲阳新村分三级设立服务网点。

image.png

▲曲阳新村以曲阳路为中心向两翼展开


在整个曲阳新村的中心位置,设立了一级公共建筑,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少年之家、大型商场、浴室、区级医院,以及街道办事处、公安派出所、房管所、粮管所、工商所和邮电所等;

以道路围合的街坊为服务半径,设立了二级服务网点,如菜场、百货店、饮食店、粮油店等等,就是说买菜最多只需要跨一条马路;

在居住小区内设立三级服务网点,就是说不出小区门,就可以有居委会、医疗站、居民活动室、自行车停车棚、配电房、公用电话亭等。

随着城市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文化需求也在改变,同时,政府实施项目所能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多元,越来越精细。因此,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标准也需要随之更新。

2018年,《上海市城市居住地区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征求意见稿)发布,标准的修订目标是:构建舒适、友好、安全的社区生活圈,建立配套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使用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配置各类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近年来的一些先行的项目,就以此为目标对现状建筑进行了评估。


典型问题:

○不少建筑失去原有功能而闲置或者低效使用,使得资源浪费。比如:

-公用电话亭已经成为古董;

-汽车停车位不够而自行车停车棚空置;

-供水改造后水泵房闲置;

-地下人防空间未实现平战结合使用,有些早期设施已达不到人防要求;

-按标准建设的配套用房移交物业后,未能好好利用等。

○小区门房、居委会办公室、甚至是有些居民活动室等一些服务设施,建筑陈旧,功能单一,装修老化,使用率较低,不再适应新的需求。


解决途径:

○对小区中的闲置建筑和低效使用的服务设施建筑进行全面梳理。

○根据建筑规模、分布位置等因素,考虑改造方向。如区位适中、交通便捷、人流集中、建筑规模较大的地方,可构建“一站式”功能综合的服务中心;散布在角落的小型建筑,可承载“就近式”便民服务。

○功能配置需满足小区老人、儿童、青少年、残障人士等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使用上可以考虑不同人群错时使用,提高使用率。

○利用公共空间的共建、管理和维护这一事务,吸引社区居民、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共治共享。

image.png

▲曲阳新村预计效果图


案例之一

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街道新华路669弄“睦邻微空间”


设计团队:大鱼营造

新华路669弄门卫室旁边,有一处净宽不到1.1米的小建筑,曾是公共电话亭和小卖部。随着电话和手机的普及,公共电话亭的功能取消,成了堆放快递的地方。空间虽小,却是小区的社交中心,居民们喜欢搬来自家椅子聚在这里聊天。

设计师与街道人员、热心居民商议,将这处小空间改造为“睦邻微空间”,成了分享书籍、交换旧物、表达心情的温馨角落。


image.png
image.png

▲“睦邻微空间”改造前后对比

image.png

▲1米多的宽度成为居民们舒适的社交空间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敞亮的落地式玻璃可变为座椅飘窗。居民分享的旧物逐渐填满格物架。易物角落的留言表达着美好的心愿。


案例之二

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零距离家园共享空间


设计团队:梓耘斋建筑

贵州路109号原是一处并不起眼的沿街餐饮,共3层,总面积144平方米。租约到期后,南东街道将其转型为社区共享空间。

设计团队为整个沿街立面增加了一处“留白”,形成一个交汇多元文化和展示街区生活的空间。通过这一窗口,展现着散落在整个街区的文化历史资源和商业资源,让游客在游南京东路时,感受到社区、街区里的别样风景,从而激发出街区未来的发展潜力来。


image.png
image.png

▲零距离家园改造前后对比

image.png

▲一楼是开阔的展厅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二楼是内向的讲座/放映厅,三楼面向街道有彻敞的阳台。展览、沙龙、城市行走等市民活动轮番上演。

案例之三

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东园文化园


设计团队:无样建筑工作室

街道将东园小区原来的社区服务设施提升改造为功能复合、空间开放的共享空间“东园文化园”。

设计师拆除院子的围墙和铁门,通过新设计的游廊重新组织空间,与建筑物连接体,围合出微型的园林,为社区创造一种融入日常的精神空间。建筑内部提供事务受理、公益分享、议事平台、读书阅览、社团活动等多样化的功能。


image.png
image.png

▲东园文化园改造前后对比

image.png

▲游廊与建筑共同围合出的园林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室内空间对居民活动的各种支持


案例之四

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承兴里社区中心


设计团队:骏地设计

家门口的共享空间,对于捉襟见肘的石库门里弄社区来说,是个难题。南东街道在里弄社区分散挖潜多个小型建筑,为居民们提供社区中心以及共享厨房、洗衣房、淋浴间、卫生间等设施。

承兴里的社区中心原来是里弄里的居委会,设计以最小干预方式,在不改变建筑肌理的情况下,将新旧元素相互融合,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活动空间。

image.png
image.png

▲社区中心改造前后对比

image.png

▲具有中式风格的小院

image.png

▲共享的沙龙空间


案例之五

无锡市滨湖区和团团社区中心


设计团队:澳澌贝艺术中心

和团团社区中心原来是党群服务中心和社区办公地结合,设计以最小干预方式,在不改变建筑肌理的情况下,将新旧元素相互融合,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活动空间。

image.png


image.png

▲社区中心改造前后对比

image.png


image.png

▲具有彩色艺术风格的墙绘


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