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项目案例>>城市更新
艺术减碳?我还是头一次听说!

说起艺术,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凝聚着艺术家思想和情感的绘画作品;而说起碳,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二氧化碳。


但是要想把这两者联系起来,还真有些不可思议,甚至还能通过艺术减碳?艺术我这有,减碳嘛,咳咳……




好了,不卖关子了。我可不想被打!


此艺术非彼艺术,此碳也非彼碳。这里说的艺术是装置艺术:是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通过人类日常生活中消费或者未消费地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的改造组合。


而说起碳,不得不提到“碳中和”。





01  认识碳中和





碳中和,也就是净零排放,指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所必需的碳排放,通过森林碳汇和其他

人工技术或工程手段加以捕集利用或封存,而使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


image.png

#“碳中和”:排放=吸收#


随着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灾害频频出现,全球气候正发生着不可逆的变化,人类生存环境破坏就越大。中国在2020年提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如何有效践行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已然成为企业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达峰与碳中和一起,简称“双碳”。


02  碳中和背景下的艺术装置



image.png


#碳中和交响乐团演奏的《ICE》乐曲装置#



这是位于芬兰的拉赫蒂,2021年被评为“欧洲绿色之都"的城市。世界上的第一支碳中和交响乐团——拉赫蒂交响乐团推出这个特殊的音乐项目:创作了一首名为《ICE》的乐曲,这首乐曲为全世界而作。



这首曲子长达10分钟左右,当人们打开曲子的网页时,网页会判断用户ip所在位置,当ip处于最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胁城市之一时,就能听到这段旋律。


《ICE》以一段温和的竖琴旋律开始并迅速增强,人们可以感受到强有力的节奏和对比鲜明的和声。这个装置表达出全球变暖等是如何摧毁地球上的美丽冰川的,也是呼吁人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image.png

#回收山(Mount Recyclemore)艺术装置#



这是英国的康沃尔在今年6月举行的G7峰会上出现的大型艺术装置:历时6周,由2吨废弃电子产品制成的G7领导人头像。




这座叫“回收山”的艺术装置,由雕塑艺术家乔·拉什(Joe Rush)与一家专门从事可持续购买、租赁和回收技术的美国科技公司Decluttr共同合作完成。

Decluttr的研究则发现,有超过50%的美国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电子垃圾”,更不认为随意处理废弃电子产品会造成负面的气候影响。事实上G7集团国家(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每年要产生约1590万吨的电子垃圾。作者希望能够通过这种装置艺术呼吁更多公众意识到电子废弃品与气候之间的关系,从而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



  • 而在中国

        


首个“碳中和”主题公园——“未来智谷”,通过艺术装置的故事来科普碳中和,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碳中和”科普。





image.png

#未来智谷艺术装置#


这是北京市昌平区首个“碳中和”主题公园。“未来智谷”位于北京温榆河公园西北部,总面积约4.8平方公里,并且首次尝试创立“碳积分”游园体系。最终归纳和空间落位形成了“碳的世界”、“中国力量”、“和谐家园”三大主题区。里面的艺术装置更是发人深思,一起去看看:


image.png

#装置艺术《汽车》#



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一辆汽车的碳排放除了燃料消耗,其实生产金属、橡胶、玻璃等原材料,还有加工零部件,整车的制造以及维修保养、回收处理等环节也会直接或间接产生碳排放。在这辆模型车上,我们能看到一辆车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全部材料,直观的感受能够触发更多有关碳排放的思考。



image.png

#一吨碳#

根据第九次森林资源调查结果,每公顷森林每年吸收固定二氧化碳7.22吨。眼前这片刺槐林,吸收1吨二氧化碳需要30棵刺槐生长一年的时间。可见吸收二氧化碳需要多少森林,减少碳排放才是根本。


image.png

#一瓶水#

抬头看向这片森林,能看到树上画着矿泉水瓶。不过当你把这些彩绘连接起来能否发现一只平躺的水瓶呢?据统计如果北京市每人每月少用一次瓶装水,每年可以减少碳排放2.12万吨,相当于2935公顷1年的碳汇量。如此一来加深了我们对这碳排放的理解。


image.png

#一度电#


一度电在平时看来并不多,却能做不少事。根据专家统计:每节约1度电,就相应节约0.997千克二氧化碳(CO2)。



image.png

#装置艺术《冰川消融》#



近50年,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增速超过全球同期的两倍,累计已有约15%的冰川消失,高原多年冻土面积减少了16%。看到从这座“冰川”上滑落的水滴,“消融”引发了我们对碳排放的重新思考。



image.png

 #装置艺术《北极熊》#



随着二氧化碳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冰融化,北极熊的生存受到极大威胁。依靠北冰洋上的海冰觅食的北极熊变得越发瘦弱



image.png

#碳足迹罗盘装置#

碳足迹罗盘是利用罗盘的旋转功能显示各类日常行为的碳足迹数量在不同计量单位的水平。



“未来智谷”还嵌入智慧景观互动设施,首次创立“碳积分”游园体系。可记录游客在互动设施上开展的绿色出行、低碳环保、科普学习等正向低碳行为,并将其转化为“碳积分”。游客可利用“碳积分”兑换零售折扣、停车预约、文创礼品增值服务。实际上也是呼吁大家减少碳排放,保持碳中和。






03   碳中和的意义






中国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之一,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碳中和将有助于防止灾难性气候,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
实现碳中和,代表着以化石能源为主支持发展的时代终结,向非化石能源过渡。人们将呼吸到更清洁的空气,生活方式将更加低碳。
所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通过他们的艺术装置直接或间接的呼吁大家减少碳排放。